春秋三圣的文化一体性

中华文化应该以羲黄时代为发源。其时,有三皇五帝为代表,尤其以三皇为代表。史传伏羲始创八卦,也发明了医药,发明了乐器,据说还初创了文字,建立了初步的社会管理。而神农尝百草、制农具、辟市场、桑麻为衣、陶冶器物。黄帝时代则统一华夏、推算历法、创制干支、隶首作数、仓颉造字、论医理、兴百工、建军阵,等等,确立了基本的华夏文明形态。所以,三皇基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文明发展水平。而伏羲的八卦更经过后来诸圣的演绎,“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而成为中华基本天道观和总的文化统率,对中华文化影响至为深远。

经尧舜禹到夏商周的历史渐次演进,中华文明到春秋战国时代有了一个与印度文化和地中海文明圈同时发华的,而文化创造更深邃更全面的,阴阳一贯的,后来被称为枢轴时代的,从思想到制度,到科技物质文明的大勃发的时代。这个时代王官之学下流民间,诸子争鸣,百花齐放,老子当先,孔子随后,次第展开,绵延数百年的文化发展,形成以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兵家、名家、农家,杂家、小说家,其实应该还有医家等的诸子百家之学。

这个诸子之学,在当时据史料载儒、墨为显学。而我们今天看,道家在历史上兴起最早,思想更深邃,内容更丰富,影响深远,为法家的哲学根源,战国流为黄老,又在汉代成为道教的重要来源。经魏晋玄学,道家思想成为佛教中国话化的重要基础。所以,道家重要性自然超过墨家,不下于儒家。故此,鲁迅有“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的说法。

儒家重要性大家都了解,孔孟之道,儒分为八,汉代经董仲舒受到尊崇。宋、明得到进一步发明,有理学、心学、事功之学、实学等。此应视为近代文化因素在旧体制内的萌发,影响及于近代发展,只是未在西学东渐成大潮之前破壳,是中华近代发展的重要基础。

而墨家据研究有些思想被儒家吸收,《墨子》被收入《道藏》,影响到中华侠义精神,又有比较强的科学性、逻辑性文化思维,如《墨经》中的科学思维,如大取、小取中的名辞说辩的辩学逻辑文脉。所以,综合来看,诸子百家应以道、儒、墨三家为代表,故此老子、孔子、墨子有春秋三圣之称!其学当可统率融通一切文化。

以上是我博文“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宗旨在生生”中的两段。

对这个道儒墨统帅融通一切文化做些解释。

道儒墨三家在中华文化诸子时代有最高的层次,三家也可视为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道家内修性在老子那里应该表现最强,个体价值追求也最强,如果把杨朱一派也视为道家一种极端表现,那么道家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色彩。

儒家内外兼通的性质最强,大学有典型表述。儒家有一定松散组织,学生也能聚成群落,但不是有严格组织形态的学派。

我这个论述有针对这个表述的意味。希望中国人注意道儒墨这个表述的一体性。

儒释道的提法有一定偏颇。也不能表述中华文化的基本性格和面貌。

墨家在先秦最有组织性,有巨子组织。墨家也修身,但论述最少。墨家有一种比儒家更外向一些的性格,用现在的话说集体主义比较强。

墨家也有比较强的科技思维,和更丰富的名辩逻辑思维。

说科技,其实道儒墨三家都有一定影响。道家,以至于后来的道教对科技的贡献,有比较多的文字论述。

儒家往往被视为不重视科技和经济。但《考工记》是儒家典籍中的,它的科技思维对中国有很大影响,有学者认为中国一直到天工开物的科技发展,是考工记一脉的延续。

至于经济,“来百工则财用足”是中庸的思想。这既有对手工业的重视,也有对经济的重视。

但是,道家、儒家的科技思维属于中国独有风格的东西多,与西方近代的科技发展对不上话。

而墨家墨经中的几何、声学、力学、光学的表述条条比较有理性思维特色,有与西方典型思维更类似的东西。

墨家还有两篇大取、小取,对名辞说辩有比较系统阐述。

而墨家几十篇文字的整体论述风格也比较有思辨色彩。

道儒墨代表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色和性格,就是内外兼通、阴阳一贯、文武兼备。

法家影响大,但哲学上基本属于道家。政治上一度也影响比较坏。再说法家人物也没有一个能与老子、孔子、墨子相比。

还有,孟子曾经说逃杨必归于墨,逃墨必归于儒。这个说法有内在原因。就是杨朱一派个人主义比较强,人性还是有他的群体需求,于是对这种个人主义不满意的就逃向墨家。墨家集体主义比较强,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但人没有特殊原因,不能总在这种组织中生活,多数人无法长期坚持。于是,再入儒家。儒家中道性最强。

这样,左中右构成一个完整的太极。这也是道儒墨放在一起的理由。

大家想想,儒释道更代表中华文化基本性格,还是道儒墨更代表中华文化基本性格。

万物不过阴阳。

在世界文化中,也可以按阴阳来划分。如印度,文化内求性比较强,外求最弱。偏阴。除了数字和据说的太阳中心说,基本没有多少令人瞩目的政治和科学表现。

但他的佛教有特色有深度,我们学习了。这个中介就是道家。

西方外求性比较强,宗教以信仰为主,不讲太多的修炼。不是一点没有,据说有些基督教派别有融入一些古代修士的内容。有特点和贡献的是政治上和逻辑、科学上。这可以视为偏阳。

而让人首先想起的中西对比就是墨家。据说,清朝早期就有学者认为西学墨源。当然,这是错误的。但至少说明墨家思想最接近西方思维特点,与西方对比对接性比较强。

这已经基本可以说道儒墨三家的代表性和完整性了。

而这中间内外贯通最好的自然是儒家。这个群是讲儒道的,我们还是归在这里。

据说孔子问道老子,而墨子自儒家出走。

而儒家有些论述也可以与道家精神衔接,如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如也有无为的表述。

儒家自然与墨家更有些东西可以衔接,甚至到唐代首先是儒家的韩愈把墨家重新提起来。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

到宋明时代,儒家有了更重视实际的功利之学和实学,墨家也进一步受到关注和解说。明代已经有26个版本的墨子。清代中期墨子得到详细注解。这与时代要求是相关的。也是文化外向发展的表现。

所以,贯通三家的中间学派还是儒家,这也是儒家占据中华文化主导地位的内在文化逻辑和根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