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髓到骨子里的智慧,健全的国学知识大集合。

道家之道,儒家之道,佛家之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在不同的哲学流派中,道的涵义有所不同。

道家之道——自然之道,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在道德经中将道阐发为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

《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人法道,道法自然。道是老子宇宙观的核心,道法自然是老子宇宙观的基础。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有时指道是物质实体,有时指道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老子道的物质属性及运行法则都属于自然的范畴,故老子哲学体系道的本性是自然。

老子之道的含义在保留道的多种多样的同时。他更把道作为产生并决定世界万物的最高实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除了自然之道外,老子之道有时又在社会人生之道、致知之道的意义上使用,即分析人生、获取知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道法自然,庄子认为道先天地而生,这是同老子思想中的道相吻合的部分。但是庄子认为道不可定义。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知北游》

道无形: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

《知北游》有形的万物来自无形的道,那就意味着,无形隐含着一切的形,否则它就不可能成为一切有形之物的根源。

道无为:覆载万物,并非有意而为,而是无为的。无为为之之谓天《天地》,虽然万物秩序井然,似乎都是合乎目的的,却并不是有意识地安排,而是事物自化的结果。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天道》万物之本也就是道,无为也就是虚静恬淡寂漠。

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道仿佛是虚无的,但这虚无却包含着最大的有,万物莫不出乎道;道好象是寂静的,却包含着一切运动变化;道没有任何欲求,却拥有一切。因此,万物殊理,道不私,故无名。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佛家之道——道不远人,佛教以人为中心,故其道不远人。

行正即是道。行正二字的具体内容,可以三十七道品中的八正道来理解。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法。

慧能六祖在《坛经·般若品》里说: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这话的意思是说身口意三业清净,一切行动正直无邪,就是切实的道行,所以六祖又说:行直何用修禅。六祖讲顿悟,注重定慧等学。

行正即是道。但是他仍强调戒行是定慧之本,修道的基本功在于净心持戒,所以他说心地无非自性戒。

人的行为之所以不正,主要是由于有贪瞋痴等烦恼作祟,而烦恼的产生,就是由于有非心之故。若除掉这些非心,则烦恼自去,而身心诸行自然如法如律而正直无邪,伺时也得入于自在超脱之境。所以六祖又说: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这就是六祖所说行正是道的意义。

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指眼前之境就是真心的显现,当下就是真理,不需要到遥远的地方追寻。

《五灯会元》卷四载:赵州从谂问南泉普愿:什么是道!南泉说:平常心是道。其实平常心之说,蕴含于《六祖坛经》而公开倡导于马祖道一。

平常心是道,禅录载,马祖一日示众云:道不用修,但莫染污。何为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

真俗圆融悲智等运是道《金刚经》: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河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真俗圆融悲智等运是道。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是大悲心,随顺俗谛;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大智慧,随顺真谛。大乘教中类此所说多不胜举,总的是教人修菩萨行,一定要在真俗圆融、悲智等运的前提下进行种种活动。

真俗圆融,是空有双彰的中道,也是无上菩提的根本;悲智等运,是自他两利的胜行,也是无住涅槃的精髓。若能以此中道为道,依此胜行而行,则定成佛道作无上土。

儒家之道——人仁之道,儒家之道,虽然偶尔也涉及天道,但中心内容则是谈人道,也即是人之道。

儒家以仁为逻辑原点。《论语》及后世儒家,都是围绕仁这个核心在仁的基础上,确立忠恕礼义廉耻信智勇中庸中和君子小人孝悌慈格物致知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等等理念,成为我们民族几千年来颠簸不破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

为政之道,恭宽信敏惠这一说法,最初见于《论语·阳货第十七》: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是说子张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

孔子说:能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就可以说是仁了。子张又问是哪五种品德?孔子说是恭敬,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所有对仁的论证都是实行仁的方法和途径,而最终的目的或理想,就是实施德政,只有德政才能够救世。

为人之道,仁义礼智信在《论语》中均有多次论述。曾参、子思、孟子等孔门弟子也多有发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见《孟子·公孙丑上》)。

在此,孟子集中概括并阐发了人的四种固有品质和德性——仁义礼智,但独不见信。

后来,西汉大儒董仲舒根据阴阳五行说,确立了三纲五常论,以五常配三纲,以处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关系,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遂成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并完成了它作为封建伦理道德准则的构建。

君子之道,君子在孔子时代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对贵族的通称,与庶民的小人相对;二是指品德高尚的人,与无德的小人相对。

孔子对君子作了丰富阐述,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等等。

忠恕之道。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孔子最先提出恕,并为其下定义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里记载,孔子告曾参云:参乎!吾道一以贯之。门人问曾子何意,曾子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他还说,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

后来朱熹也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己是从自家心上发出而及于别人,推己是以己之心推人之心而及于别人。简言之,忠恕,就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自此,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忠恕之道强调要尊重人,即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要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准则。

忠恕之道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和道德准则,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将心比心、宽以待人、诚信友爱、以己度人、推己及人,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中国历史上做得到的只有两个半人——明代心学宗师王阳明正是其中之一,而清代名臣曾国藩则是那半个。

如果要从这两个伟大人物身上获得人生的最好启迪,王阳明心学处处围绕心、良知、知行展开,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便是做人;曾国藩在功业上的成就尤其让人膜拜,最值得我们借鉴的便是做事。

做人王阳明,试听《知行合一王阳明》有声书

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展现得最是明白: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更诗意的表达,便是王阳明那个有名的公案: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千古心学,正是以“无善无恶”为心之体,心之体则原本“同归于寂”。这就是佛家所说的如如不动,心学所说的“不动心”。

能够不动心,则是对心灵最终的安顿,对人生最终的救赎。

一心不动,才能不忙,现代人为什么这么忙,人忙心更忙?王阳明早已告诉了我们: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人忙源于心忙,心忙源于没有落到那个如如不动的本体之心上,失去了那个主宰,心于是就乱了。说白了,忙的本质,是心乱;心乱的缘由,则是心浮。这就是所谓浮躁。

怎么办?王阳明同样也说了: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明明在吃饭,脑子里却在思考焦虑着别的事,根本无心吃饭、影响胃口。长此以往,身体慢慢垮掉,精神也在慢慢消磨,事情在这种心浮气躁之下更是难以做好。

这背后是心忙惯了,那么就要慢慢止住这种惯性。如何止住惯性心忙?

做任何事,就努力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眼下的事,不胡思乱想,不焦虑纠结。如此则不仅精神能得安宁,事情也更容易做好。这就是“收摄”,需要练习和慢慢来,日久自见功夫。

一心不动,才能克制情绪。情绪是每个人的大敌,坏了心情,也坏了事。每个人都知道要克制情绪,可总是做不到,也不知道从何下手。

而办法,王阳明也告诉了我们: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收敛得,愤怒嗜欲正沸腾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这句话提出克制情绪的三种情境和三个对治之法:放纵时忍默,任性时收敛,愤怒时消停。听起来似乎谁都知道,其实王阳明实实在在告诉了我们两件事。

这三种情境,正是情绪最容易失控而造成不良后果的三种典型时刻。而我们之所以容易被这三种情绪牵着鼻子走,是因为不自知。假如我们身处其中时能够意识到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时刻,那正是悬崖勒马的转机所在。

之后,你需要的是信心和勇气。这并不简单,因为人最容易在做不到时放弃,听之任之。王阳明之所以说“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既是在说一个事实也是在提醒我们这点,你不去做,就是无能和懦弱。

然后他还告诉了我们真正的办法: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儒释道三家思想,我们到底要去学习哪一家?哪一家的思想,对我们自己受益最大,帮助最大?

说的现实一点,在当代社会,到底学习谁家的思想,才更能使我们获得成功,收获自己想要的一切。

南怀瑾先生曾用一句话,这样评价过儒释道三家: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可以说,粮店药店百货店,我们一样也不能少,少了一样就无法过正常的生活,粮食是我们每天都必须吃的,不吃饭人会饿死,人吃五谷杂粮怎会不生病呢?病了就要吃药,不吃药病情加重,同样会威胁生命。可是我们活着?难道就是为了吃饭吃药吗?当然不是,还需要逛一逛百货商店,买一点生活必需品,这样才能保证生活的质量。

所以说儒家与道家,已经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一样也离不开,离开儒家没办法生存,离开道家很容易生病,只有佛家,似乎有也可以,没有还可以,离开佛家最多就是保证不了生活质量,但至少不会威胁生命。

所以,还可以这样去理解,人要吃饭,就离不开儒家,人如果生病了,就要去找道家,人如果想过得更好更快乐,就要去找佛家。

这样看来,三家都很重要,可如果要在三家之中,选出一个最优的来,大家会如何选?

再来分析一下,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儒家主要讲仁义礼智信,以及做人做事的思想准则,教会我们如何与人相处,与同事朋友相处,如何与父母、师长、领导相处,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一个人生存在社会团体中,不精通儒术,很难获得成功。

如果说儒家思想,是讲人与社会的关系,那道家思想主要是讲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主要利用自然变化的规律,去指导人的行为,让人的行为可以符合自然,如果掌握了天地运行的法则,我们就可以做到趋利避害,远离祸患。

如果说,儒家是研究人与地上的事,那道家则是研究人与天的规律,而佛家,则是在研究人与自己的问题。佛家对心的研究,要比前两家研究的更透,更究竟。

儒家以人为主,去适应社会,道家以天为主,人要适应自然,佛家以心为主,无论人与自然都要适应这颗心。

儒家思想定位在一家一国间,道家思想定位一天地一宇宙间,佛家思想定位在一花一叶间。

可以说三家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真的很难选出哪家的思想更好,其实只要找到适合自己去学习的,就是最好的。

个人觉得,三家思想都要学,南怀瑾先生说过: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才能从容过生活。

如果饿了,可以找四书五经来读,如果病了,就去找老庄列去看,如果感觉生活少了点什么,那就去百货商店逛一逛吧。其实你现在最缺少的,就是最适合你的。

大家觉得儒释道三家,哪一家更好?我们最好要多学习的是儒?道?还是释?欢迎留言讨论!

谁都知道;南怀瑾,当代国学大家,少承旧学,博览群经,无所不涉,极为少有的能够贯通儒释道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物。以下为南怀瑾说中国文化及人生智慧妙语集录,从其大量著作中精心摘选而出,共七七四十九句,细品,必受用不尽。

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生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多读历史,我希望大家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研究经济政治问题,要多读历史才好。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小时候读历史是最重要的课。要了解现在时代的趋势,必须要懂得自己古代的历史。观察个人事业的成功失败,要拿古代做镜子,古代每个时代,怎么失败的?怎么成功的?没过去就没现在。

有缺陷才是正常,佛学叫这个世界“娑婆世界”,译为“堪忍”,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世界。《易经》也说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让你有钱就不给你学问,有学问就没有钱;给你子孙满堂,就不给你别样了,所以总是有缺陷不圆满的。

知生灭便是觉悟,生命就是这样,年年都有个春天,年年也有个冬天,这是生灭两头的现象;念头、细胞乃至一切物质也是有生有灭,永远都是这样。找到了生命能生能灭的根本,叫做成佛,叫证得菩提。……为什么佛教到中国,很容易就被吸收呢?因为中国文化的老祖宗《易经》,也讲过这个道理。

英雄与圣贤之别,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起来,圣人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希望每个人能完成圣贤的责任,才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

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实际上,好事跟痛苦是一体的两面而已,一个是手背,一个是手心。假使说,好事他能够真丢掉开的话,痛苦来一样可以丢开,所以痛苦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如果一个人碰到烦恼、痛苦、逆境的时侯丢不开,说他碰到好事能丢得开,那是不可能的。

佛家只说两个字——无常,佛学为什么讲无常?因为世界上的事没有永恒的。人的欲望,永远贪求永恒,想永远保持存在,那是永远不可能的,那是笨蛋,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所以佛告诉你,积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堕落,合会终须别离……那是必然的道理,这是大原则。

把人做好、把事做对,就是学问,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君子不怨天尤人,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

做什么都有境界,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个学艺术的人,今天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或者画一张画,特别有一种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个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砖头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别平,心里头很舒服,原来这样砌才好,这是他做水泥工时侯的境界。

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两分的成就,就有两分的不同。换句话说,人修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出身不重要,器度才重要,在艰苦中成长成功之人,往往由于心理的阴影,会导致变态的偏差。这种偏差,便是对社会对人们始终有一种仇视的敌意,不相信任何一个人,更不同情任何一个人。爱钱如命的悭吝,还是心理变态上的次要现象。相反的,有器度有见识的人,他虽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襟怀抱。因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只有淡泊才能宁静,诸葛亮的千古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只有先肯淡泊,而又甘于淡泊,甚至享受淡泊,做到孔子所讲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才能到达宁静的境界。

好情绪就是最好的养生,养生学理论认为,“愤怒伤肝,恐惧伤肾,好乐伤心,忧患伤肺。”即,容易发怒、容易发脾气或脾气不好的人,便是肝气不平和的现象。容易害怕,胆小怕事,便是肾气不平和。嗜好过分,特别如饮食、男女方面过分,可使心脏有问题。多愁善感,或遇家庭问题,其他等等事故,心多忧患,便由肺气不平和开始,影响内脏健康。

古来圣贤皆寂寞,古今中外,许多被后世认为是多么伟大,能影响千秋万世的人物,在当时,大多数都是那么凄凉寂寞的。因为他们在生前不重视短见的唯利是图,对自己个人,对国家大事,都是以如此的人品人格来为人处世的。

任何时代,都是现实者多超脱者少,许多人都在感叹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太重现实。其实,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人活在世间,就要生存;渐渐的,慢慢的,不知不觉就会重视现实。只有少数的人能超脱现实,为崇高的理想而努力,放弃自我而为天下人着想,不顾自己短暂一生的生活现实,而为千秋万代着眼。因此,也就受到人们一种超越的崇敬,称他为“圣人”了。

固执己见,做不了大事,反观历史上一些成功和失败人物的性格,会发现很有趣的对比。有些人的性格,喜欢接受别人更好的意见。不过,能立刻改变,马上收回自己的意见,改用别人更好意见的人太少,刘邦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而项羽对于自己的主意,就绝对不会改变,绝对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成败悲喜,只是自然,以《易经》的道理去看人生,一举一动,都有相对、正反、交错,有得意就有失意,有人赞成就有人反对。人事物理都一定是这样的,离不开宇宙这个大原则。

少吹牛皮,多做实事,古今中外,人类心理都是一样的,多半爱吹牛,很少见诸于事实;理想非常高,要在行动上做出来就很难。所以,孔子说,真正的君子,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

孔子说;养生最应该重视的是脚底,衰老、死亡是先从脚底开始的,以前讲“寒从足底生”,老人冬天那个脚底心还发烫的,就会长寿。所以,我经常叫你们加衣服,尤其女人,裤子要穿厚些。我们小的时候看到祖母,两个裤腿都绑起来,所以妇科的病少。现在穿个三角裤,又穿裙子,要美丽,不怕冻,所以妇科病特别多。寒从足底生,精也从足底生,两腿、两足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传统教育的真谛,中国几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是教我们做一个人,职业技术则是另外学的。而且教育从胎教开始,家教最重要,然后才是跟先生老师学习。人格教育、学问修养是贯穿一生的。所以,社会除了政治力量、财富力量以外,还要有独立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品格修养,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命运可以改变,命不好自己可以改变,方法很简单,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人定可以胜天,命运是靠自己的。

人的势利,很正常,其实,人与人的交往,人际事物的交流,势利是其常态。纯粹只讲道义,不顾势利,是非常的变态。物以稀为贵,此所以道义的绝对可贵了。

没有什么会一直拥有,凡是好的大家都希望它不要变。像人类的感情,我们都希望爱河永浴,希望它不要变;年龄也希望不要变,永远青春等等。可见人永远都是那么愚蠢!如果我们懂了这个道理,知道天地间没有不变的事物,变是当然,不变?没有这回事!

以信仰约束自己,我发现一个有思想信仰的人,他的成就绝对不同,一个人没有什么管到自己的时候,很容易就是失败的开始。

生命的能量来自“静”能源从哪里来的?是从静态来的,从空来的。为什么我们忙碌到夜里就要睡觉呢?因为人也需要静态,脑筋不休息是不行的。……人的生命常常忘记了静,反而尽量用动态去消耗自己。

越是难,越要缓,有时候处理一件复杂困难的事,百思不得其解,忽然自己的思想说,这样做可以解决问题,这就是静态的作用。所以你要处理复杂困难的事,一定先要静下心来什么都不想。你越想就越是把自己的脑子转了起来,所有的神经都转起来,最后不死即病。

真正的修行是红尘练心,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对境界历事炼性,对人炼心。……不要怕遇到违缘障碍,它可以历炼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层次,增长你的智慧。

心态好,世界才会美好,凡事不要只考虑自己,要为对方考虑。只有去掉了自私、自利、自爱,你才能够自在。……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不要总是怨天尤人,不要总是挑别人的毛病,看别人不顺眼,不要总想去改变别人,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会随心转。

所谓修行——修正自己,如果你以宽阔的胸怀容纳一切、包容一切的时候,你就不会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能经常查找自己的缺点,能不断地去掉我执,这就是修行,否则修什么呢?

读书是为做人,而不是谋生,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中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理,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果要问中华民族、中国人素来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让我们再重复一句: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

多跟有益自己的人交往,多跟人格成熟、品行可靠的人往来,帮忙你成长,急难的时候可靠。多和老年人往来,可以学很多经验学问。

忘记己恩,不忘人恩,“施惠勿念,受恩莫忘”,这两句话对我一生影响很深,都是佛家、儒家、道家的精神。帮忙了人家,好处给了人家,心里记都不要记,要丢掉。“受恩”,得人家一点好处,要永远记住。

按时作息,才是人的生活,我们人身体上每天的气候,从夜里十一时开始,一直到第二天上午十二点,都是阳气;下午属于阴气。现在都市很多年轻人,都是阳气不够——上午起来昏头昏脑,一点精神没有;到下午睡一个午觉起来,精神慢慢好了;到夜生活一来,精神越来越好——这些人都是阴气很盛……这个生活不叫夜生活,是鬼生活,昼夜颠倒的。

最好的交情,中国人讲交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好朋友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天天来往,平常很平淡。但这并不是说冷漠无情,朋友碰到困难,或生病之类的事,他就来了。平常无所谓,也许眼睛看看就算打招呼了,可是有真热情。

处世的真谛,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于别人错了的,责备人家时,不要像对自己那么严肃。这样处世作人,对长官也好,对同事也好,对部下也好,怨恨就少了。相反的,一个社会风气,到了乱的时代,往往是对别人要求重,对自己要求轻;要求别人特别严格,原谅自己轻而易举。

咽下这口气,有一个办法很简单,你做到的话,包你有用处。当你要发脾气的时候,你赶快做个气功,把嘴巴一张,先吐一口气,再用鼻子吸一口气,咽下去,再说要不要发脾气。……那真有气耶!人生气时,硬是有一口气,不是假的。

不与好朋友共事,有些人可以同学,年轻做朋友蛮好,但没有办法和他同走一条道路,不一定能共事业。假如有一个事业,认为是好朋友,拉在一起做,往往后来朋友变成冤家,真不划算。

帮忙别帮太多,中国乡下人有句老话,送人一斗米是恩人,送人一担米是仇人。帮朋友的忙,正在他困难中救济一下,他永远感激;但帮助太多了,他永不满足。

贪求伤身,处富贵中时,不以养而伤害自己。相反地,在贫贱之间,“不以利累形”。人在贫贱中,就要为生活而赚钱,可也不能过分地贪求,所谓“人为财死”,过分的贪求,过分地劳累,同样地会损害身体的健康,而危及生命。

任劳易,任怨难,最难的是“劳而不怨”。大家常说,做事要任怨,经验告诉我们任劳易,任怨难,多做点事累一点没有关系,做了事还挨骂,这就吃不消了。……历史上做大事的人都是能任劳,还更能任怨,甚至要任天下之怨而不悔。

为别人就是为自己,人人都以为为自己好,自己就会越来越好。殊不知,太为自己好的人,往往得不到福报,也就越来越差了。相反地,不为自己好,就想着为别人好,那上天反而不会亏待他,而他慢慢地就会变好起来。

不玩手段,才是精明,有最高的诚恳,就是最成功的人。所以我常常告诉青年同学,不要玩花样玩手段……将来什么人成功呢?一个笨人,一个不玩手段,对人做事非常诚恳的人。这是天地的法则。

人生就是一场假戏真做,人生如同一场戏,戏已经开场了,你就要演下去,但是你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你是在演戏……既要演好你的角色,又不要假戏当真,其实人间并不是我们的老家,众生只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有什么可执着的,有什么可计较的,少说一句又能怎样?退一步又能怎样?

苦难是好事,人类的历史中凡是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都是从艰苦中站起来的。而自艰苦中站出来的人,才懂得世故人情。所以对一个人的成就来说,有时候年轻多吃一点苦头,多受一点屈折艰难,是件好事。……真正要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

放下但不放弃,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你执着什么,什么就会伤害你;你执着谁,谁就会让你伤心。一切都要看成如梦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弃,该做的还要去做,还要做好。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据我个人经验,到现在更承认古人的两句话:“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同情、可怜他人的是穷人,穷人才会同情穷人,痛苦中人才会同情痛苦的人,屠狗辈就是杀猪杀狗的,没读过什么书。……知识分子知识高,自己思想解释就越多,不愿意做的时候,他会刻意加以解释。知识低的人不会解释,朋友嘛!怎么不去?为朋友没有理由不去,因为他思想不复杂。

不如意,才是人生,中国人有两句名言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一个人活在这个社会上,都想自己名声好,成就高,一路春风得意,但那是不可能的。一个真正有道的人,处在这个社会,常有很多的委屈、侮辱、痛苦,没有办法向人诉苦,只有自己挑起来。

相信世界的美好,不要动不动说夫妻是冤家,儿女是债主,也不要说金钱是毒蛇,人心是险恶。要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一面,善良的一面。

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灾难,你只需要平静。静观其则变,静观其定变,越观越变,这就是观世音的“观”。

脾气倔强、越硬的人,记住命一定很悲惨,越是较劲的人命越不好。所以圣人都讲,要学水,上善若水,最上等的善人像水一样的柔软,它能利万物而不染,而不辞。什么叫不辞?我利用万物,但是我跟谁都不推辞,跟谁都让,但是刀劈不坏,火烧不坏,它永远是水。火要烧它能让其上天,变成水蒸气了,它就更厉害了,因为水火是不容的,但是火能将水度上天空。通过这个道理啊!魔才能将你度成佛,与不磨不成佛是一样的道理。

原来火烧了水,水才能变成蒸气,升上天空;水度不了水,用火才能将水给度化成蒸汽。忍之难忍,方知得之难得,最大的灾难能改变你的命运。有的人是经过了一些大难以后命运才开始扭转的;还有一些人得了重大疾病,有一些特异功能出来丁;有的人经历了爱情的挫折才当老板做生意了。人们并不知道挫折能度化人哪,而且度化的程度和挫折一样大。

真正磨你的一定是度你的。如果小的时候让你经历了很多磨难,大了可能特别的顺;有的人小的时候太顺了,结果磨难大了也多。就那么多,所以圣人都主动迎接着磨难,欢迎着磨难的到来,面对磨难能拥抱它,像水那样利万物,也要利磨难、利一切善巧、利一切机缘来度化自己,而不是躲躲藏藏。

磨难真正来的时候还是难受的,怎么办?安于平静。没事就议论,没事就想什么事情,这样的话就会带来不平静的心情。动心情就得病,得病就招灾。

过去讲的命运主要是身体,因为身体是命运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人到老了才知道,有啥不如有个好身体,身体是至高无上的,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健康。但是,健康又没有极限,你不要以为你到医院检查不出来病,就说明你没病,只不过你属于正常人,健康无极限。每个人都要按讲课的所有疾病的规律去反参自己,因为疾病是一个相对的过程,不是你感觉出来才叫有病,疾病有潜伏期,有亚健康,有潜伏的状态,咱们必须把潜伏状态的病都要给它消除干净。因为我说的这个心情你有过,就说明你有病,你没有过才能证明你没病,你哪能没有这类心情呢?所以,有心情的一定要反参。反参以后,可以让你的身体达到超健康的程度,健康无极限啊!

什么时候人会心动过速?一定是着急加害怕就是心动过速。我不应着急,我不应该害怕。那么人要一害怕的时候,心动就过速;人要一着急的时候,心动就过速。为什么运动员的心脏到了中老年几乎没有一个好的?是因为运动员炼的是着急,而且怕人家追上,又怕输,所以运动员的身体年轻的时候都特别好,老的时候僵硬的多,因为运动的时候不平静。所以运动员当然没有一个赶得上打太极的人,打太极的人都不如心情平静的人,因为你炼的这一时刻不如我这一生的平静,你静半小时打坐,只能代表你半小时的平静,如果你每天、每时、每刻都平静,才代表你是一个清静的人。所以参这二项:我不应该着急,我不应该害怕能治疗心动过速。

静首先是不要去争,没有任何争的心,没有任何欲望心。静有几个层次,静有几个阶段:

自己的心情相对于自己平静,是平静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平静的阶段是别人觉得你很静,自己也很静,这个相对比较真实了。有的人一点都不静,跟我说“老师我挺静的呀,”我说:“别人看着你都不静,你自己觉得静你叫假静。”真正静的人就像孔子见到老子一样——老子像呆若木鸡,犹如蛟龙也。他看到老子像雕塑一样站立在那里,纹丝不动,说话也纹丝不动。真正的静是心止如水,一点波澜都没有。

平静的第三个阶段是消灭抉识的阶段,消灭抉识的条件反射的阶段。有的人骂他一句,他立刻就生气,这时他没有思考时间,说明你骨子里还不静。只有经过大量的参悟才能达到清静。很多人为什么静不下来?是因为你的垃圾太多了,你就静不下来。因为你生的气太多了,你想不生气都不行。只有把对应的心情给消了,清除了,才能平静。所以古人造了两个字叫“清净”,不清除心灵垃圾不能静,所以叫清净。不清除心灵垃圾,人是不能达到平静的。

那么第四个阶段也是最高阶段,是没有分别心的静,连抉识、连世界观、连很多观点都没有了,消灭了分别心,观点上都平静了。咱们不平静是观点上还有分别:好呀坏呀、对呀错呀、美呀丑呀等,而真正消除观点了、消除了分别心,那个平静才达到上善的静,至上的静。

什么叫静观其变?当你的家里人骂你的时候,你一定要平静,你可以对自己念平静、平静。当你的孩子得病的时候,你千万不要心疼,因为你越心疼牵挂,他病的越严重,这时候你只需要平静。当你现在事业不得意的时候,你只需要静下来,平静的去努力,就有机会出现在眼前。你越急越不来,越求越不得,你只要静的去做了,那就是无为而为的状态,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能达到目的。当你股票赔钱的时候,你一样需要做的就是要静,你越不静赔的就越多。无论你遇到什么样的灾难,你只需要平静。静观其则变,静观其定变,越观越变,这就是观世音的“观”。能把一切灾难给它观化了,能把你的疾病观下去。无论你有多难的事,事情可以观,病可以观,人可以观;可以观自己,可以观家人,可以观灾难,可以观挫折。“观”这个字很有意思,没有“目”字边也没有“心”字边,不能用心,也不能用眼睛,就是想象中的观,不能执着、不能着相的观。家里孩子要是得病了,你只需要静静的观着他相对应的部位,它一会就下去,它就缓解了。有的人腰难受,大伙一起静静观这个人的腰,想象他的病往下走,一分钟,一会他就不难受了。为什么没有“心”呢?你不能动心情,为什么不能用眼睛呢?眼睛直接看不行,是内心里观。但是又不能动心情,这样的话病就好了,这样的话有一时的功效。但这样观的功夫没有你自己参的功夫大,参是最重要的,只有参才能通天叫“参天”。

记住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静观其变。今后你工作单位不顺,你可以把各种单位放在眼前观;如果你单位领导对你不好,你可以把领导放在眼前观;如果你的孩子身体不好,你可以把孩子放在眼前观:如果你的腰不好,把腰放在眼前观;给它观下去。静观其则变,静观其一定是会变的。但是不如参,原来因果是心生的,你得参,要先参后观。

事情越忙、越乱更要静,在动中炼静才是真的静。有的人在坟地里打坐;在那种慌乱的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那里炼静;有的人在百货里炼静,在动中炼静才是真功夫。但是常人都想在静中求静,在没人打扰的地方一打坐,这个清净,但这个清净并不值钱。人家要是骂你、打你,这边放录音机,那边放着电视,你能静的像水一样,你这个静才是真静。

人们不仅喜欢急,而且还喜欢追求。佛教八苦就有一个求不得啊!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苦、五阴炽盛。什么叫五阴炽盛呢?是各种心得的疾病,由火来的疾病,过去五阴炽盛讲的都太盛了就得病了。但是讲的是急则不得,越求越得不到。如果你要越追求孩子听话,孩子就越不听话。越追求事业顺利,事业越不顺利。越追求爱情顺利,爱情越不顺利。往往你越想指望求这个人,就想指望这个人帮你忙,这人保证指望不上。父母都想指望的孩子指望不上,能指望上的是那些没想指望的孩子。人们往往都得贵于没想求的这些朋友,想求的朋友是求不到的,想求的事一生是得不到的呀。所以为什么要有无欲之心?无欲为什么则大呢?因为求而不得,不求才得。求等于不得,不求为得。原来越求越得不到的,它是反的,只有变的平静,一切才归于自然。老子讲“道法自然,自然之道在于静”。

爱情和生活是一对平衡体,可歌可泣的爱情都是悲剧。但是俩口子较劲也不行,能较到离婚。有的人知道,俩口子没好几天就得打一仗,为什么?好一好就得用仗平衡一下,完了在好一好,在平衡一下。但是好的时候不乐,有矛盾也不悲,也不较劲,就等于没好没坏,平平淡淡的走完这一生。夫妻本是一对齿轮,你凸他凹,你凹他凸。一般如果丈夫要特别外向的,太太保证内向,哪也不爱去;如果你要是特别能说、能讲,丈夫应该不知声,到哪也不知声,又哏又梗,保证给你玩平衡;你要是特别能干,你丈夫保证啥也不能干,因为你把活都干完了,你把俩个人都代表了;如果你要是特别爱面子,你丈夫处于什么角色?专伤你面子那伙的,给你拉平衡用的。所以夫妻本是一对齿轮,但是如果你的优点和他的优点一样,这就麻烦了,缺点就跑到孩子身上去了。

如果夫妻都特别的外向,孩子保证特别内向,内向的不得了;如果夫妻要都是特别省,孩子就特别浪费来平衡你,那就更厉害了。一般夫妻是一正一反的,结婚前不是这个性格,结婚后保证跟你弄个相反,而且不同的人结婚性格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跟你结婚是这个性格,跟别人结婚是那个性格,因为有一个心灵自动调整的过程。但是一般人都是自己的优点也希望人家有,自己好的地方也希望人家有,那么你的优点他也同时具有,那就崩齿了,你凸他凸能咬和吗?那就不是齿轮了。你看很多名人和名人结婚,为什么好的很少呢?因为崩齿了,为什么很多有能力的丈夫找的太太能力不是很强?这也叫配合之相,俩人都行就等于离婚了,离婚以后等于招灾了,这叫百事之源。为什么很多伟人这一生不离婚啊!他知道离婚消耗其它的福报啊。有些男人主动离婚,离完了婚,然后事业上就阴差阳错走滑坡。你们试看看,在现今的社会中,主动离婚的有没有过的特别好的?如果有,事业也将残酷的惩罚你。但是往往被动离婚的命好,被动离婚的还在于你是否生气恨心,有的人生了气恨心的命也不好。有的人被动的离婚,悲伤完了并不生气,命运很快好转,让她的生意开始转运。夫妻本是同船渡,他就是平衡你用的,一定要珍惜夫妻这个老师。

如果家里用爱人来平衡你,你这个关容易过,如果你要躲过了爱人这一关,那就是用孩子来平衡你,如果孩子这一关还不够,再用单位领导来平衡你。很多人跟爱人吵架,吵完了架就是你事业不顺的时候。原来爱情也是平衡的,一正一反一平衡。过去讲平平淡淡的夫妻能地久天长,一般认识的时候也不当回事,结婚的时候也不激动,过日子也平平淡淡,这样的夫妻能地久天长过一辈子。现在的人不一样,追求爱情了,提前把这一生的激动消耗完了,等待你的是磨难和离婚。追求爱情,乐完了等于把未来几十年的乐给消耗完了,它是消耗福报的呀。

为什么诸葛亮说“丑妻近地家中宝。”他知道他的功德有一半来自于他的太太,因为他太太的丑才铸成了他的功德。很多伟人的太太不漂亮,为什么?因为丑妻能助爱人的事业成功,他完全可以找一个漂亮的太太,找完了他的事业不见得会成功。一定要包容,连爱人都不包容,那怎么能行呢?有的人没事就在外面说自己爱人不好,这个毛病那个毛病,连自己的爱人都贬低,好处都忘了,老抓着人的缺点不放能行吗?爱人就是要让你爱她,但是心要不能动。

有的夫妻,你对丈夫好过了,丈夫对你不好。这个道理很多人不知道,你对丈夫好过了,给他好跑了,这时候她才知道“好过了也不行。”什么叫错?过就是错,没有善恶分别,所以叫“过错”,过了就是错了,你要对对方好过了,对方会闹心,会烧的慌;你要对对方好过了,对方甚至会出去找一个。好过了也不行,较劲也不行,只有平平淡淡才行。

好过了头导致离婚的多,如果要是你们俩都互相的好,灾难就更大了。所以过去老人常说,太好的夫妻难白头,甚至会有一个得大病早点的死去。太较劲也不行,你往东他往西,也会导致离婚。

有一个女同志,丈夫在外面找了一个小姐,结果这个女的非得要把她丈夫杀了,跟他同归于尽,来问我,“我对他那么好,为什么我丈夫这样?”我说第一个我帮你找因果,“你们俩谈恋爱的时候太高兴了,结婚以后太自豪了,是不是?”她说:“对,我们俩那时真是郎才女貌,人人都羡慕我们,日子过的特别好。”我说“这时候的好就给不好埋下伏笔了。”我说第二个“是不是你以前说过并且看不上别人作风不正派了?”

“对,我对那种人特别的怨恨,”这回好,恨完了就招一个到你家来。自然力安排一个小姐和你丈夫买菜一碰肩膀,搭肩就走人了,你恨吧,招一个。我说:“你是不是曾经喜欢自己清净?这回彻底清净了,这又是一个因果。我说:“你在单位是不是跟别人配合不了,你是不是反感一些男同志了?”你反感男同志,应该他离开你,这也是一个因果,化成你丈夫来平衡你。你烦人家,人家就离开你。“是不是你俩口子打仗说过绝话?”你说过“我跟你这辈子倒血霉了,我多余跟你,我跟你后老悔了?”我说这回你不用后悔了,愿望终于实现了,踏实了吧。“哎呀我那么说,发发牢骚也平衡我呀?”白发牢骚呀?白说绝话呀?说绝话,断绝路,这是根本的平衡,所以每个人都要禁忌啊!爱情这些都是要平衡的呀。

为什么有的家庭,父母不同意的婚姻一般过的好的很少,父母不就是佛在安排来讲经吗?实际上就是给你征兆的,告诉你这里有重大的坎坷啊,但是你还没懂,结果呢?父母不同意的婚姻,过后过不好的,又不好意思跟父母说,强忍着,强颜欢笑,越憋这个能量的场越大,别扭到一定程度一下子就爆炸了,离婚了,收都收不住。像这样的事情怎么破解呢?也有一种方法叫排泄法,让对方发泄出来。

怎么发泄呢?比如有这样一对夫妻说你看我这婚姻就是父母不同意,我们俩老是别扭、老是不顺,回去也不敢跟我妈说,因为我妈当时不同意我们这门婚事。实际上这样的处理起来比较简单,我说你回去就当你爸你妈的面说她(对方)的不是,骂她一顿,做个戏,假的。结果呢,他回去就跟他妈爸说:“真后悔当时我没听你们的话,我这个爱人可不得了啊,不是东西,我跟她天天受苦,”说她怎么怎么不是人等等。实际上你说的是假话,是平静的,好让父母把这个能量场给泄下来,因为父母不懂得参啊,这叫排泄法。结果这父母一听,火上来了,“告诉你当初不听我的,我当初一看她就不是个东西,”父母这一唱一和开始骂了起来,骂完了,一感觉场泄了,外界能量场泄了,这时候他可以安心回去过日子了,等于把聚集的这个能量场排泄掉了,所以不是不能变的。同时自己还要参,当时怎么较劲的,跟父母内心还要忏悔。父母不同意,但我不应该跟他们较劲,就等于把事给解了。婚姻的灾难是可以破解的。

各种各样的婚姻矛盾实际上都是平衡的。当然如果男同志在外面找,男同志事业没落,他有灾难这一块。你要真能原谅丈夫,丈夫真的能回头。你真的反参了,等于把因果灭了,不平衡你这一块。实际上一切命运,一切疾病都是由心而生,当然由心可以灭掉。万法由心生,万法随心转,法法不离心,离心即是妄。爱情上不管你现在有没有问题,有没有挫折,有没有矛盾,都一概要反参恋爱时的高兴。这一生不管和谁较劲也一定要参,为什么跟父母较劲、跟单位领导较劲,爱情不顺的占绝大多数呢?因为较完劲,这个力量一定要反射回来的,叫反映到自己身上的命运,同时反射到身体上形成疾病,一定的,这个因果是不空的。

所以参这两项,有助于家庭幸福,爱情甜蜜。参过去的美好高兴,反着念我不应该高兴,就等于高兴的没发生过,没发生过就等于不消耗自己的美好,等于把美好重新还给自己,等于祛除了悲伤,因为有乐必有悲。参较劲就是缓解别人的较劲,你较别人的劲多,别人较你的劲也多。你乐也是悲,较劲也是悲,记住两面都不得好,只有正中间才是最好,参完了以后就让人更容易走向中道。爱人老是不给自己面子怎么参?就先参我不应该爱面子。你要爱面子,应该有人伤你面子才正常,所以我要参不应该爱面子。同时你越看不上他,他就越看不上你,我不应该看不上别人。你把看不上别人的量参的越多,你的爱人不就看上你了嘛,别人也就看上你了,等于反向的增加了这一块。爱人老是不爱知声,见我老是不理,怎么参?首先要参你不应该太能说了,你要太能说了,他怎么说?所以我不应该太能说了。还要反参我不理人家,我不应该不理别人,你不搭理别人,就安排一个你重要的人物不理你,来平衡你。

人喝来喝去,喝的是白开水:穿来穿去,穿了那么多的什么的确凉、珠丽纹、花大尼……,穿来穿去还是棉布粗布好;吃来吃去还是米和青菜,你最难受的时候吃到老的还是大米粥和青菜,绚丽至极最终还是归于平淡;睡来睡去发现还是硬扳床舒服,所以一切都要回到原始的状态。所以道教讲,归于朴就是原始,当归于朴,复归于婴。